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
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
燭之武退秦師
燭之武退秦師_得分之鑰(北一)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中,燭之武為鄭國所進行的是:
|
弱國外交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的發生背景是
|
春秋時代,國與國間的衝突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,主要以何者來推展劇情
|
人物對白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所顯示的特色
|
1.燭之武見鄭國危亡迫在眉睫,而激起救國之心
2.顯示出弱國無外交
3.燭之武騁其辭辯,侃侃而談
4.燭之武善用秦、晉間利害的矛盾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
|
1.以對話為主,輔以少量的敘述,交代背景
2.說服秦伯的策略是設身處地,分析利害
3.燭之武原是一個不受重用臣子
4.春秋時代諸侯國與諸侯國的糾紛
5.燭之武勸說秦軍的立論針對的是利害關係
|
「夜縋而出」指燭之武夜裡繫著繩子垂吊到城外,他的目的地是:
|
秦軍駐紮地
|
「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」意謂:
|
向東方併吞了鄭國,接著就會向西方發展
|
「失其所與,不知。」句中的「失其所與」意謂:
|
失去親善的友邦
|
燭之武退秦師,其遊說能成功之因在於
|
為秦設想
|
編年史之祖
|
《春秋》
|
燭之武辭鄭伯所請,曰: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」他話中的意思是:
|
埋怨以前未受重用,不想出力
|
燭之武用何語點醒秦伯,亡鄭無益?
|
亡鄭以陪鄰
|
公曰:「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過也。」鄭文公這幾句話是在:
|
引咎自責
|
公曰:「不可,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;以亂易整,不武。」其中「以亂易整,不武」意謂
|
以分裂代替團結,是不勇武的
|
「亡鄭以陪鄰」意謂:
|
亡鄭以益晉
|
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。」燭之武的意思是說:
|
秦國放棄攻打鄭國,可以獲得好處
|
「秦、晉圍鄭,鄭既知亡矣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。」這段文字的重點是:
|
亡鄭無益於君
|
「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。」其中兩個「封」字:
|
上「封」字是動詞,下「封」字是名詞
|
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
|
使用謙敬修辭
|
公曰:「不可,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」其中「夫人」二字指的是:
|
秦穆公
|
「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;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」這一段文字是說晉國:
|
有滅鄭之後侵秦的野心
|
「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;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。」其中的「鄰」指的是:
|
晉國
|
公曰: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」意謂:
|
如果沒有此人的幫助,我到不了今天的地位
|
「秦伯說,與鄭人盟」中「說」字的音義為
|
ㄩㄝˋ,高興
|
「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。」上述文字中有兩個「之」字,這兩個「之」字的詞性是:
|
前者為助詞,後者為代詞
|
《左傳》一書的編年記事,以哪一國的歷史為中心
|
魯國
|
〈燭之武退秦師〉一文的結構,
|
全文各段各自獨立,可單獨欣賞之
屬記敘文
|
「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」中「執事」一詞,可以替代為
|
足下
|
「君嘗為晉君賜矣,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」用意是在
|
以舊怨離間秦晉
|
「晉侯、秦伯圍鄭,以其無禮於晉,且貳於楚也。」本段的文字寫出:
|
晉侯、秦伯圍鄭之因、理由
|
「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;焉用亡鄭以陪鄰?」意謂:
|
越過晉國,以鄭國為秦之邊鄙,反而於晉國有利
|
「朝濟而夕設版焉」:誇飾
|
胸懷千里:誇飾
鄰之厚,君之薄也:映襯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中的第三段是寫燭之武說服秦伯的說辭,是最精彩的部份
|
1.全段八次提到「君」,處處為秦著想,可增加感染力。
2.說明亡鄭無益於秦,而有利於晉
3.全段重點在「曉之以害」
4.不亡鄭有利:秦行李之往來,鄭可共其乏困
5.本段說辭說明利害,更行離間
|
佚之狐言於鄭伯曰:「國危矣!若使燭之武見秦君,師必退。」由本段文字可知:
|
佚之狐推舉能人
|
「亡鄭以陪鄰」的結果是
|
損秦利晉
|
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說秦的說辭有些是事實,是事實者有
|
1.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
2.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
3.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
|
唯君圖之
|
希望的語氣
|
涉及秦晉兩國間之利害關係的說辭
|
1.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
2.且君嘗為晉君賜矣,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
3.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
|
字詞解釋:
「且君嘗為晉君賜」中,第一個「君」是稱呼對方的敬稱,第二個「君」指君王
「子犯請擊之」中「擊之」是攻擊秦國的意思
「以亂易整」中「易」是取代、代替的意思
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」中「舍鄭」是放棄攻略鄭國之意
「行李」之往來:使者;外交人員
朝「濟」而夕設版:渡河
敢以煩「執事」:稱呼對方的敬稱
既東「封」鄭:開拓疆土
「晉侯、秦伯圍鄭,以其無禮於晉」中「以」的意思是:因為
「微」夫人之力不及此:無
秦伯「說」,與鄭人盟:通「悅」
若不「闕」秦,將焉取之:損害
失其所「與」,不知:親善
東道主:主人
執事:指秦伯
行李:指使者、外交人員
因人之力而「敝」之:敗;損害
「闕」秦以利晉:損害
又欲肆其西「封」:疆域
唯君「圖」之:考慮、衡量
若舍鄭以為「東道主」:指東方道路上的主人
|
「易」字的解釋:
以亂「易」(替代)整
賢賢「易」(替代)色
聖人復起,不「易」(改變)吾言矣
喪,與其「易」(治也)也,寧戚
「易」(治)其田疇,薄其稅斂
|
「亡」字的解釋:
秦、晉圍鄭,鄭既知「亡」(亡國)矣
忠智之士,「亡」(通「忘」)身於外
人皆有兄弟,我獨「亡」(通「無」)
日知其所「亡」(通「無」),月無忘其所能
「亡」(遺失)羊補牢,為時未晚
|
「之」字的詞性:
何厭「之」(助詞)有
公從「之」(代詞)
佚「之」(助詞)狐
子犯請擊「之」(代詞)
微夫人「之」(助詞介詞)力不及此
|
反問、激問(無疑而問)(反詰語氣):
嘻!亦太甚矣,先生又惡(何)能使秦王烹醢梁王。(反詰語氣)
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(反詰語氣)
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(反詰語氣)
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晉,何厭之有?(反詰語氣)
|
詞性:
以其無禮於晉,且「貳」(動詞)於楚也
夫晉,何「厭」(形容詞)之有
晉「軍」(動詞)函陵,秦軍氾南
朝「濟」(動詞)而夕設版焉
越國以「鄙」遠:轉品,名詞作動詞
|
修辭
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」:婉曲
「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」:頂真
「夫晉,何厭之有」:倒裝、反問激問
|
《左傳》
內容長於敘事
內容有「失於巫」的缺點
春秋時代的作品
屬古文經
記載年代多過於《春秋》
敘事委婉詳盡
相傳是左丘明所作
春秋三傳之一
《左傳》一書共記了二五五年的史事
|
《國語》為我國國別史之祖
中國文化早在先秦已形成多采多姿的豐富面貌:就文學言,《詩經》 楚辭 開後世言志,抒情傳統之先河;就思想而言,百家爭鳴,其中 墨家 特富宗教精神,為當世顯學;就史著言, 左傳 尤有功於《春秋》,廣為後世史家、文家所推崇。
|
始得西山宴遊記
始得西山宴遊記_得分之鑰(北一)
「自余為僇人,居是州,恆惴慄」是因
|
被貶心情,憂讒畏譏
謫遷永州,常懷憂懼
|
「緣染溪,斫榛莽,焚茅茷,窮山之高而止。」乃言
|
西山人跡罕至,須砍叢木,焚野草,以攀登之情形
|
「施施而行,漫漫而遊」意謂
|
無拘無束,從容閒逛
|
「其隟也,則施施而行,漫漫而遊。」「漫漫」一詞
|
有「縱逸」的意思,指行動從容、無拘束。
|
「意有所極,夢亦同趣」意謂
|
意有所至,夢亦同往
|
攢蹙累積
|
謂景物收聚累積在一起
|
莫得遯隱
|
謂無所遁形
|
「其高下之勢,岈然洼然,若垤若穴,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遯隱。」其意在
|
襯托西山之高峻
|
「其高下之勢,岈然洼然,若垤若穴。」意謂
|
山脈連綿,高低起伏,高者如丘,低者如穴
|
萬化,意同
|
萬物
|
「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」乃言
|
與物同化,渾然忘我
|
「悠悠乎與灝氣俱,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與造物者遊,而不知其所窮。」有何寓意
|
心凝形釋,物我合一
|
「悠悠乎與灝氣俱,而莫得其涯;洋洋乎與造物者遊,而不知其所窮。」乃言西山之久遠廣大,作者神遊其中,有
|
與萬物同化,渾然忘我之意。
|
「洋洋乎與造物者遊,而不知其所窮」意念同於
|
「抱明月而長終」
|
「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」意謂
|
西山四周皆被高與天齊的青山、白雲所繚繞
|
「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,四望如一。」其中「青」、「白」二字指
|
山、雲
|
「悠悠乎與灝氣俱,而莫得其涯。」意謂
|
西山久遠,與天地同生,而不知其盡期
|
尺寸千里
|
謂登高遠望,則千里景物皆在尺寸之間
|
「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遯隱。」意謂
|
登高遠眺,千里景物,盡收眼底
|
「蒼然暮色,自遠而至,至無所見,而猶不欲歸。」意謂
|
暮色漸暗,景物已看不清楚,卻仍不想回去
|
「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,遊於是乎始,故為之文以志。」作者以西山之遊為宴遊之始,是因為
|
西山之遊,是心境上的一個轉折,一個新的開始。
|
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。
|
作者喜悅自得的「心境」
|
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。
|
可看出作者道家的胸懷
|
「銜遠山,吞長江,浩浩湯湯,橫無際涯」是
|
岳陽樓 所見之景致
|
「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,四望如一」是
|
西山 所見之景致
|
「西望武昌諸山,岡陵起伏,草木行列,煙消日出,漁夫樵父之舍,皆可指數。」是
|
快哉亭 所見之景致
|
「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鷺洲」是
|
金陵鳳凰臺 所見之景
|
「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」是
|
黃鶴樓 所見之景
|
「岈然洼然,若垤若穴,尺寸千里」
|
為居高臨下俯瞰寫景的文句
|
「更相枕以臥」之「更相」,義同於
|
「母孫二人,更相為命。」的「更相」
|
「引觴滿酌」之「引觴」,義近於
|
「把酒臨風」之「把酒」
|
「岈然洼然」之「岈然」
|
隆起之意
|
「有地隱然而高」之「隱然」
|
隆起之意
|
「悠悠乎與灝氣俱」之「悠悠」
|
久遠無際
|
「白雲千載空悠悠」之「悠悠」
|
飄動
|
「施施而行」之「施施」
|
音ㄧˊ ㄧˊ,徐徐
|
「施施從外來,驕其妻妾。」之「施施」
|
音 ㄕ ㄕ,喜悅自得的樣子
|
意有所「極」,夢亦同趣
|
至
|
「意有所極,夢亦同趣」,「趣」有
|
「往」之意
|
不以物傷性,將何「適」而非快
|
「往」之意
|
空空如:誠懇虛心的樣子。
「有鄙夫問於我,空空如也。」
|
「鄙夫」:指鄙陋無知之人。
|
「噫!斗筲之人何足算也?」
|
「斗筲之人」:指德薄量淺之人
|
「自余為僇人,居是州,恆惴慄。」
|
「僇人」:指被貶謫之人
|
「遷客騷人」
|
「遷客」:指因罪貶謫外調之人
「騷人」:多愁善感的詩人、文人、墨客
|
「且與其從辟人之士也,豈若從辟世之士哉?」
|
「辟世之士」:指隱士。
辟人:離開無道君主而接近有道之士的人
|
「攀援而登,箕踞而遨,則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袵席之下。」乃形容
|
所處「地勢高峻」
|
襯托西山之高峻的句子有
|
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袵席之下
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,莫得遯隱
是山之特出,不與培塿為類
|
縈青繚白,外與天際
|
寫景之文句
|
「施施而行,漫漫而遊」之「施施」
|
徐徐
從容舒緩
|
變化「倏忽」,動心駭目 之
「倏ㄕㄨˋ忽」
|
急速
|
胸有塊壘
|
形容「心中鬱悶」
|
其「隟」也,則施施而行,漫漫而遊:
|
「隟」,閒暇
|
注音
攢蹙ㄘㄨㄢˊ ㄘㄨˋ
攢ㄗㄢˇ錢
岈然洼ㄨㄚ然,若垤ㄉㄧㄝˊ若穴
莫得遯ㄉㄨㄣˋ隱
其「隟」ㄒㄧˋ也,則施施ㄧˊㄧˊ而行
縈ㄧㄥˊ青繚白
夢亦同趣ㄑㄩ(趨)
斫ㄓㄨㄛˊ榛ㄓㄣ莽,焚茅茷ㄈㄚˊ
莫得其涯ㄧㄚˊ
山崖ㄧㄞˊ
|
注音
「施」ㄧˊ施而行╱功「施」ㄧˋ到今
箕「踞」ㄐㄩˋ而遨╱
位卑則「足」ㄐㄩˋ羞
恆「惴」ㄓㄨㄟˋ慄╱
意興「遄」ㄔㄨㄢˊ飛
「遄」:疾速。
「岈」ㄒㄧㄚ然洼然╱
癩「蝦」ㄏㄚˊ蟆想吃天鵝屁
「培」ㄆㄡˇ塿╱躓「踣」ㄅㄛˊ
與「灝」ㄏㄠˋ氣俱╱令人長「號」ㄏㄠˊ 攢「蹙」ㄘㄨˋ累積╱
「卒」ㄘㄨˋ然臨之而不驚
|
修辭
「岈然洼然,若垤若穴」是:錯綜法
「過湘江,緣染溪,斫榛莽」屬:排比句
「上高山,入深林,窮迴溪」屬:排比句
|
頂真法
「自遠而至,至無所見」:頂真法
「傾壼而醉,醉則更相枕以臥,臥而夢」:頂真法
「覺而起,起而歸」:頂真法
「吾嚮之未始遊,遊於是乎始」:頂真
|
時間副詞
然後知吾「嚮」(以前)之未始遊
庭中始為籬,「已」(已經)為牆
左公被炮烙,旦夕「且」(將要)死
|
通同字
「其隟也,則施施而行」之「隟」,通「隙」
「意有所極,夢亦同趣」之「趣」,同「趨」
「莫得遯隱」之「遯」,同「遁」
|
柳宗元之文學成就:
*為文雄深雅健(似司馬子長)俊潔精奇
*記遊之文,能以情觀景,藉景抒情;文筆清麗,有強烈的感染力
*所作篇章,除遊記之外,其寓言作品亦卓然有成
*因參與政治革新活動失敗,貶為永州司馬;著名的〈永州八記〉,即作於此時。
|
研究「柳宗元」之生平與作品,可參閱哪些書籍:
《新唐書》
《柳河東集》
《唐宋八大家文鈔》
《古文辭類纂》
《古文觀止》
|
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一文
*「尺寸千里,攢蹙累積」與「凡數州之土壤,皆在袵席之下」皆藉登高遠眺,極寫西山之聳特
*「悠悠乎與灝氣俱」,「灝」同「浩」,灝氣即天地之氣,此處指大自然
*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為〈永州八記〉的開端,在「八記」中具有統攝全局的作用
|
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一文
*藉描述西山,以吐胸中之不平,為本文立意所在
*篇中以「始」字貫串全文
*柳宗元貶謫永州司馬時所作
*永州八記各自成篇,但又互相連貫,好像一軸山水畫長卷
*文筆清麗,有強烈的感染力,為後世遊記的楷模(柳宗元受水經注影響)
|
關於「古文家」
柳宗元、酈道元,擅長寫景,柳宗元為古文名家;酈道元非古文名家
韓愈,諡「文」,後人稱韓文公,居唐、宋古文八大家之首
歐陽脩,號醉翁,諡「文忠」,力尊韓文,嘗知貢舉,扭轉文風
王安石,號半山,有才略,嘗創行新法,工為文,為唐、宋古文八大家之一
方苞,號望溪,精古文,為清代桐城派古文之祖。
|
作者「貶官」時期的作品
歐陽脩〈醉翁亭記〉
柳宗元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
范仲淹〈岳陽樓記〉
蘇轍〈黃州快哉亭記〉蘇軾〈赤壁賦〉
白居易〈與元微之書〉〈琵琶行〉
|
文人與別號
柳宗元,世稱柳柳州、柳河東
歸有光,自號項脊生,世稱震川先生
白居易,自號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
蘇轍,自號潁濱遺老
曾鞏,諡號文定,與歐陽脩並稱「歐曾」
|
「覺」,字比較
「覺」今是而昨非:醒悟、感悟
「覺」而起,起而歸:睡醒
使先知「覺」後知:啟發
我才不及卿,乃「覺」三十里:差也
睡「覺」寒燈裡:睡醒。
|
「」中的詞性,皆為動詞
入深林,「窮」迴谿
意有所極,夢亦同「趣」
醉則更相「枕」以臥
縈青繚白,外與天「際」
遊於是乎始,故為之文以「志」
|
「鐘鳴漏盡」、「漏斷月斜」:皆指「破曉時分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