燭之武退秦師_得分之鑰(北一)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中,燭之武為鄭國所進行的是:
|
弱國外交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的發生背景是
|
春秋時代,國與國間的衝突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,主要以何者來推展劇情
|
人物對白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所顯示的特色
|
1.燭之武見鄭國危亡迫在眉睫,而激起救國之心
2.顯示出弱國無外交
3.燭之武騁其辭辯,侃侃而談
4.燭之武善用秦、晉間利害的矛盾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
|
1.以對話為主,輔以少量的敘述,交代背景
2.說服秦伯的策略是設身處地,分析利害
3.燭之武原是一個不受重用臣子
4.春秋時代諸侯國與諸侯國的糾紛
5.燭之武勸說秦軍的立論針對的是利害關係
|
「夜縋而出」指燭之武夜裡繫著繩子垂吊到城外,他的目的地是:
|
秦軍駐紮地
|
「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」意謂:
|
向東方併吞了鄭國,接著就會向西方發展
|
「失其所與,不知。」句中的「失其所與」意謂:
|
失去親善的友邦
|
燭之武退秦師,其遊說能成功之因在於
|
為秦設想
|
編年史之祖
|
《春秋》
|
燭之武辭鄭伯所請,曰: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」他話中的意思是:
|
埋怨以前未受重用,不想出力
|
燭之武用何語點醒秦伯,亡鄭無益?
|
亡鄭以陪鄰
|
公曰:「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過也。」鄭文公這幾句話是在:
|
引咎自責
|
公曰:「不可,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與,不知;以亂易整,不武。」其中「以亂易整,不武」意謂
|
以分裂代替團結,是不勇武的
|
「亡鄭以陪鄰」意謂:
|
亡鄭以益晉
|
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。」燭之武的意思是說:
|
秦國放棄攻打鄭國,可以獲得好處
|
「秦、晉圍鄭,鄭既知亡矣。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。」這段文字的重點是:
|
亡鄭無益於君
|
「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。」其中兩個「封」字:
|
上「封」字是動詞,下「封」字是名詞
|
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
|
使用謙敬修辭
|
公曰:「不可,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」其中「夫人」二字指的是:
|
秦穆公
|
「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;若不闕秦,將焉取之?」這一段文字是說晉國:
|
有滅鄭之後侵秦的野心
|
「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;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。」其中的「鄰」指的是:
|
晉國
|
公曰: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」意謂:
|
如果沒有此人的幫助,我到不了今天的地位
|
「秦伯說,與鄭人盟」中「說」字的音義為
|
ㄩㄝˋ,高興
|
「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。」上述文字中有兩個「之」字,這兩個「之」字的詞性是:
|
前者為助詞,後者為代詞
|
《左傳》一書的編年記事,以哪一國的歷史為中心
|
魯國
|
〈燭之武退秦師〉一文的結構,
|
全文各段各自獨立,可單獨欣賞之
屬記敘文
|
「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」中「執事」一詞,可以替代為
|
足下
|
「君嘗為晉君賜矣,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」用意是在
|
以舊怨離間秦晉
|
「晉侯、秦伯圍鄭,以其無禮於晉,且貳於楚也。」本段的文字寫出:
|
晉侯、秦伯圍鄭之因、理由
|
「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;焉用亡鄭以陪鄰?」意謂:
|
越過晉國,以鄭國為秦之邊鄙,反而於晉國有利
|
「朝濟而夕設版焉」:誇飾
|
胸懷千里:誇飾
鄰之厚,君之薄也:映襯
|
「燭之武退秦師」一文中的第三段是寫燭之武說服秦伯的說辭,是最精彩的部份
|
1.全段八次提到「君」,處處為秦著想,可增加感染力。
2.說明亡鄭無益於秦,而有利於晉
3.全段重點在「曉之以害」
4.不亡鄭有利:秦行李之往來,鄭可共其乏困
5.本段說辭說明利害,更行離間
|
佚之狐言於鄭伯曰:「國危矣!若使燭之武見秦君,師必退。」由本段文字可知:
|
佚之狐推舉能人
|
「亡鄭以陪鄰」的結果是
|
損秦利晉
|
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燭之武說秦的說辭有些是事實,是事實者有
|
1.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
2.舍鄭以為東道主,行李之往來,共其乏困,君亦無所害
3.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
|
唯君圖之
|
希望的語氣
|
涉及秦晉兩國間之利害關係的說辭
|
1.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
2.且君嘗為晉君賜矣,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
3.夫晉,何厭之有?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
|
字詞解釋:
「且君嘗為晉君賜」中,第一個「君」是稱呼對方的敬稱,第二個「君」指君王
「子犯請擊之」中「擊之」是攻擊秦國的意思
「以亂易整」中「易」是取代、代替的意思
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」中「舍鄭」是放棄攻略鄭國之意
「行李」之往來:使者;外交人員
朝「濟」而夕設版:渡河
敢以煩「執事」:稱呼對方的敬稱
既東「封」鄭:開拓疆土
「晉侯、秦伯圍鄭,以其無禮於晉」中「以」的意思是:因為
「微」夫人之力不及此:無
秦伯「說」,與鄭人盟:通「悅」
若不「闕」秦,將焉取之:損害
失其所「與」,不知:親善
東道主:主人
執事:指秦伯
行李:指使者、外交人員
因人之力而「敝」之:敗;損害
「闕」秦以利晉:損害
又欲肆其西「封」:疆域
唯君「圖」之:考慮、衡量
若舍鄭以為「東道主」:指東方道路上的主人
|
「易」字的解釋:
以亂「易」(替代)整
賢賢「易」(替代)色
聖人復起,不「易」(改變)吾言矣
喪,與其「易」(治也)也,寧戚
「易」(治)其田疇,薄其稅斂
|
「亡」字的解釋:
秦、晉圍鄭,鄭既知「亡」(亡國)矣
忠智之士,「亡」(通「忘」)身於外
人皆有兄弟,我獨「亡」(通「無」)
日知其所「亡」(通「無」),月無忘其所能
「亡」(遺失)羊補牢,為時未晚
|
「之」字的詞性:
何厭「之」(助詞)有
公從「之」(代詞)
佚「之」(助詞)狐
子犯請擊「之」(代詞)
微夫人「之」(助詞介詞)力不及此
|
反問、激問(無疑而問)(反詰語氣):
嘻!亦太甚矣,先生又惡(何)能使秦王烹醢梁王。(反詰語氣)
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(反詰語氣)
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(反詰語氣)
許君焦、瑕,朝濟而夕設版焉,君之所知也。夫晉,何厭之有?(反詰語氣)
|
詞性:
以其無禮於晉,且「貳」(動詞)於楚也
夫晉,何「厭」(形容詞)之有
晉「軍」(動詞)函陵,秦軍氾南
朝「濟」(動詞)而夕設版焉
越國以「鄙」遠:轉品,名詞作動詞
|
修辭
「臣之壯也,猶不如人;今老矣,無能為也已。」:婉曲
「焉用亡鄭以陪鄰?鄰之厚,君之薄也」:頂真
「夫晉,何厭之有」:倒裝、反問激問
|
《左傳》
內容長於敘事
內容有「失於巫」的缺點
春秋時代的作品
屬古文經
記載年代多過於《春秋》
敘事委婉詳盡
相傳是左丘明所作
春秋三傳之一
《左傳》一書共記了二五五年的史事
|
《國語》為我國國別史之祖
中國文化早在先秦已形成多采多姿的豐富面貌:就文學言,《詩經》 楚辭 開後世言志,抒情傳統之先河;就思想而言,百家爭鳴,其中 墨家 特富宗教精神,為當世顯學;就史著言, 左傳 尤有功於《春秋》,廣為後世史家、文家所推崇。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